冰球比赛中的斗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冰球(亦称:冰上曲棍球)是一项由两支球队在冰球场上滑冰进行的一项充满力度和速度的集体运动。 运动员的目标是将冰球——一种小而坚硬的橡胶圆盘形球——射入对方球门或球网。 冰球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十分盛行;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一的NHL(国家冰球联盟)。 重要的一点是:被允许斗殴的球员绝不能拿着球杆,用脚上锋利的冰刀相互攻击。 按照冰球联赛的规则,双方必须脱下护具,只被允许用拳头解决问题,并且打架只能一挑一,打群架就别妄想了。 而裁判此时也会兼职下“拳击”裁判,而不是冰球裁判。
第一次上冰时,穿上球友邢立军鼓励他送的冰球装备,葛伯一下就着了迷。 之后的一年多,他默默地跟在其他爱好者身后练习,觉得稳妥了,才上场参加比赛。 2015年,听说天津有这样一支冰球队,葛伯兴奋地加入了进来。 北京冬奥会上,一个个激烈的竞技项目,不断地点燃着人们的冰雪热情。 在众多冰雪运动中,冰球,因为快节奏,对抗性强,考验团结力,常常吸引了广大冰雪爱好者的目光。 由于冰球比赛中队员的滑行速度很快,手中还握有球杆,所以每一位冰球队员的装备都可以算是“武装到牙齿”,但仅凭装备显然不足以保证比赛的有序进行。
3月24日,世界U18冰球锦标赛在台北巨星,中国队挑战东道主中年华台北队,最终中国队以4:0完胜对手。 根据NBC统计的西部决赛的收视数据来看,阿纳海姆鸭队对阵芝加哥黑鹰队的平均收视人数达到了460万,最高峰时达到550万,创造了除斯坦利杯总决赛之外的最高收视纪录。 东部决赛坦帕湾闪电和纽约游骑兵之间的对决则吸引了平均328万的收视人数,相比去年的东部决赛增长了29%。
今天我看英达在说,他有生之年最大的梦想,是能在中国建立起冰球的职业联赛。 一个职业联赛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体育市场支撑,不能只靠国家的力量。 我现在会想,等到冬奥会结束,两个月之后还有人看冰球吗? 但北京的这群家长并不这样想,在他们的孩子的人生规划里,冰球只是一个路径,甚至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到点儿就会停止。 这里会有两种理念的冲撞,片子里东北的基层教练告诉体校训练的运动员,“世界只记得进球的人,不记得传球的人”。 因为这次冬奥,NHL球员的新冠检测阳性比例过高导致无法参赛,对加拿大队和美国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空消息。
另外,板凳上的球员不得参与打架,冰上球员也不能去打板凳上的球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NHL和KHL中,规则并不直接禁止打架,但对它做了细致的规定。 加上球员、教练、裁判和媒体都默认的“潜规则”,实际上是大大降低了冰上打架的危险性。 ”——很多朋友一提到冰球的第一印象便是「打架」,不打一场架的冰球比赛是不完整的。 殊不知在冰球这项运动中,打架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骨髓,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基本法」或说「标准流程」。
500米速度滑冰世界纪录平均可达53千米/每小时,短跑名将博尔特百米内平均时速也才38千米/每小时,而在冰球比赛中顶尖运动员的速度就能达到40千米/每小时。 运动员能打出180千米/每小时左右的球速,他们需要在激烈快速的比赛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极快地速度完成攻防转换。 在比赛的高压气氛下,很容易“干起仗来”…… 比赛每队最多有20人,双方上场各6人,3名前锋、2名后卫、1名守门员。 每场比赛都有四名场上裁判,分别是2名裁判和2名线审。 每场比赛60分钟,分3局进行,每局实际比赛20分钟,如果打平,将会迎来加时赛。
其实没有明确规定说什么时候可以打,要打的话双方拉开,把护具脱掉,就是文明做法了。 比赛中,对于斗殴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球员们虽然很少公开讨论,但是他们往往选择遵守这些“潜规则”[46]。 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对方球队的“执行者”必须同意以后才能开始斗殴。